顺应改革转型新常态 焕发创新发展正能量—浅议互联网+驾校在驾培业转型升级期的成长路径

首页    资讯中心    公告通知    顺应改革转型新常态 焕发创新发展正能量—浅议互联网+驾校在驾培业转型升级期的成长路径

2016年,将注定是中国驾培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: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特别是驾培考试制度改革的全国试行,吹响了驾培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号角,标志着全国驾培市场步入深度洗牌的新常态。受政策红利鼓舞,互联网+驾校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1—9月份,注册资本超500万、微信公众号和APP上线运行的驾培平台至少新增50家,是前5年的总和。从发展势头看,互联网驾培平台已成为驾培行业的新生力量,但与实体驾校阵营的博弈尚处下风,O2O模式的拓展步履蹒跚,市场反响毁誉参半,社会风评褒贬不一。能否在驾培改革转型的大舞台上收获鲜花与掌声?笔者认为,互联网+创业者必须顺应新常态,集聚正能量,探索新途径。现笔者从小白乐驾平台创始人视角,对互联网+驾校模式的现实与未来作粗浅思考,期待有识之士指正。

一、从雄心到灰心:互联网+驾校的成长“痛点”

毋庸违言,互联网创业者都是豪情万丈投身驾培市场的,期待像BAT等前辈大佬一般,用互联网思维和平台优势,快速打造成行业“独角兽”。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创业者们入行一段时日后会发现,这个行业“水太深”,实现梦想大不易。找准“痛点”是互联网思维的常用语,笔者认为,正是平台自身运行中的各类“痛点”,导致诸多创业平台从初始的万丈雄心到现今的灰头土脸。

一是运行暴力化。部分互联网驾培平台以行业“颠覆者”角色亮相,意图掀起一场驾培市场的革命,对传统学车模式作彻底改造。互联网企业都讲究一个快字,于是大部分平台疯狂烧钱,高调营销,多点布局,给驾培市场带来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强烈冲击。面对粗暴的“掠食者”,已经遭遇市场萎缩的实体驾校第一观感是“狼来了”,当然会给予抗拒和排斥。有些城市的驾校甚至集体结盟,公开抵制。本可是改革转型中相互呼应的两股重要力量,成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对抗阵营。作为暂时势弱的一方,互联网企业势必四面楚歌、举步维艰。

二是线下空心化。互联网模式要求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,但绝大部分平台缺乏训练场、教练、车辆、报考资质等线下资源。在实体驾校普遍冷漠、既有通道大面积堵塞的情况下,平台自建线下实体亦是知易行难,走这种重资产之路不仅选点、新建的手续繁、周期长,就是所需的海量资金也远非创始人可独力支撑。线下空心化严重削弱了平台作为新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主导权,极大拉抵了学车群体对新模式的饥渴感和体验度。这也直接导致了多数平台客户增幅缓慢、盈亏难以平衡。

三是竞争白热化。每一家互联网驾培企业都面临传统驾校和同类型平台的双重挤压。特别是后者间的竞争,可用 “你死我活”来比喻。尽管各自切入市场的重心不同,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,那就是建立模式、叫响品牌、获取融资、做成行业第一。当前学员规模相对固定,商业模式鲜有秘密,顶尖人才难以招揽,而资本方也不再有几年前“人傻钱多”的疯狂,投资更趋谨慎理性。上百家创业者要率先挤过仅有的一座独木桥,必须像累死狗一样玩命奔跑,还得当心被别人超越,否则前期投入全打水漂。正如马云先生所说,今天很残酷,明天更残酷,后天很美好,但是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。

二、从钱途到前途:互联网+驾校的前景展望

事实表明,基于驾培业的特点,平台难以复制昔日电子商务 “找爆点,造爆款,求爆发,成暴富”的神话。据了解,已有一些创业者因痛感驾培业“钱途无望”而改弦易辙。不经历风雨,怎么见彩虹?笔者以为,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,创业者只有在逆境中坚持追求,在竞争中抢抓机遇,才能搏击未来。令人鼓舞的是,当今互联网+驾校成长的环境之优、空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。

首先,平台在承接改革新政上大有可为。国家驾培与考试制度改革已明确制定了2016—2018的路线图。新政实施需要支付成本,从中获益也需实力匹配。今年是试点年,相关政策的推进亮点多成绩大,但难点和挑战也大量存在。从政府层面看,解决体制机制束缚、合理配置市场要素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从实体驾校层面看,因经营观念固化、服务手段单一、装备更新滞后、历史负担较重和经营效益持续滑坡,落实新政明显力有未逮。反观互联网+企业,思维新活力大,团队精技术强,包袱轻服务优,同时初创期还“不差钱”,具备快捷有力承接新政的优厚资本。发挥上述优势,选好切入角度,平台就能在新政落地上担当敢试善闯的急先锋。笔者建议,政府可出台相关配套政策,在审批条款、资源整合、要素配备等方面适度倾斜,开辟绿色通道,激励和扶持平台加快做大做强,既为驾培改革转型积聚新能量,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。

其次,平台在推动驾校转型上大有可为。改革新政为驾培行业的转型升级指引了清晰的方向,笔者理解,就是要割除20多年来“垄断、粗放、高耗、低效”的痼疾,打造“开放、集约、绿色、高效”的新路。全国驾校超过1.5万家,其主体是中小规模者,面广点散又相对封闭,受制于前文所述因素,转型升级不可能“想走就能走”。平台的强项恰恰能补足实体驾校的短板。走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之路,充分释放平台模式催生的规模与效率经济的红利,相信实体驾校会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。需要指出的是,某些平台为求短平快收益,大肆进行虚假营销,侵犯了驾校和学员利益,损害了平台的整体形象,创业者们要引以为耻,但实体驾校也不必因此而视互联网模式为洪水猛兽,继尔在合作上谨小慎微,裹足不前。

再次,平台在满足市场新需求上大有可为。一方面,由于学员主体人群的年轻化,工作、生活时间的碎片化,手机端消费的普及化,平台可在驾培服务的广覆盖、快节奏、个性化上大显身手。据笔者观察,这方面已是各家平台的基本功能,但问题是场景、架构设置大都属“换汤不换药”,在微信、APP泛滥成灾的当今社会,难搏消费者眼球。这既是一种遗憾,也说明优化、迭代的空间巨大。一些平台已在迭代开发学车模拟机上做探索,如江苏小白乐驾将于年底推出国内首款VR驾培演练系统,意在打造绿色、动态、高性价比的“模拟+实车”智能学车新模式,令人期待。另一方面,因位居链接上下游产业的中端,平台在市场的延伸开发上也有用武之地。事实上,多家平台具有或已在展开这种功能布局。而上海的车轮、北京的趣学车等平台,作为车生活大平台市场细分的产物,有强大后台和市场复制经验,明显比一般平台跑得快,均已获得多轮融资。这些成功案例表明,在现金流充盈的驾培刚需市场,创业者只要看得准需求趋势,拿得出对症之药,其未来就是一片蓝海。

三、从创业到创新:互联网+驾校的阳光之路

创业者都怀揣做强企业的信念而来,毕竟驾培市场是千亿级的大蛋糕。挫折让我们理性,机遇使我们振奋。要坚决抛弃“用互联网赚大钱”的低级思维,调整坐标,低调从业,找准路径。笔者认定,平台的康庄大道,就是以改革新政为蓝图,以创新发展为主题,塑造新形象,焕发正能量。

一要突出理念创新。理念定位是平台的发展纲领,是平台的价值标杆。互联网本身是新思维、新经济的前沿代表,互联网+驾校理应具备超越传统驾校的全新理念。数十年来“取证”理念主导的驾培史,换个角度就是一本“血泪簿”,因在每年新增的数千万合法领证者中,“糙哥司机”大量存在。平台应确立“功在社会、福泽民众”的普世价值观,按照驾考新政的要求,在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,都始终贯穿安全文明之灵魂;所推出的每一项成果,都有利于驾校业务从“应试训练型”向“素质教育型”转化,有利于驾培目标从“取证第一”向“安全第一”转化,有利于学员行为从“马路杀手”向“马路天使”转化。平台成长为交通安全的摇篮、文明建设的使者,其内涵与品质就是行业标杆,必将赢得社会赞赏。江苏小白乐驾以“定制中国好司机”为鲜明旗帜,聘请高校教授领衔,开发了“安全与文明驾培理论在线教育”标准教材,被中道协郝志虎先生等国内权威评定为“理念新颖,全国领先”,推荐业内广泛采用。同时开设“小白课堂”,义务为中小学生和职业司机举办交通素质培训,被当地政府誉为“一家负责任、有价值的公益型平台”。

二要突出角色创新。角色定位关系到成长格局与社会形象。平台应坚定拒绝“颠覆者”、“独角兽”的野心,逆转被行业内外“凉拌”的蔓延势头。目前须倾情演绎以下角色:当好行管部门和驾协机构的舆情员。他们是驾培改革转型的设计师、组织者。平台要有全局性思维和前瞻性视野,对解决新时期的热点、难点、焦点问题,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建议,使他们的职能发挥更加卓越,顶层设计更加科学,要素配置上更加合理。当好驾校走出市场“寒冬”的同盟军。预测今后十年间,全国年学车量维持在2500万人左右,现有培训容量过剩30%以上,“饥饿”将是中小驾校的常态。平台要与驾校守望相助、共渡时艰,着重在生源市场、培训质量、装备水平、尤其是管控节支增收方面“输血”出力,为他们雪中送炭。当好新常态新规则的督察队。改革转型将建立起一个开放、透明、公平的驾培市场。平台要密切关注竞争新态势、消费新诉求、隐患新苗头,善判是非优劣,对蓄意挑战新秩序者,敢于曝光洒单、秒杀拉黑,让一切潜规则在新常态下无处藏身,正义和阳光成为驾培市场的主旋律。

三要突出机制创新。机制是运行的基石,效率的保障。互联网+驾校牵手两个行业,关联多类市场,招聚各种资源,机制的持续创新尤显关键。要以“分享经济”为引领,创优投入机制。分享经济是互联网行业增势强劲的新业态。驾培业市场巨大,政策给力,资本关注,教练、场地、车辆等资源大量闲置,符合分享经济的全部特质,笔者感到值得创业平台大胆尝试。尤其对实体驾校,要虚席以待、报之以桃,由点到面、以小促大,有力增强线下支撑。要以“供给侧改革”为引领,创优科研机制。聚焦有效和中高端驾培服务领域,精选对口大专院、科研机构与品牌驾校,建立一体化开发与应用体系,快速为广大驾校提供网络化、智能化、标准化、系列化产品装备,使前沿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驾培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。要以“匠心精神”为引领,创优人才机制。以“专注、精确、标准”为德才坐标,培养平台体系的高质量人才队伍。对开发、运行人才,要坚持精英化路线,做到人、岗、酬相匹配。对驾校负责人和教练员队伍,要坚持贯穿精细化管理、精致化服务的理念,确保学车族对平台驾培模式的良好体验度。

不待扬鞭自奋蹄,再乘春风鼓征帆。改革转型千帆竞发,大众创新百舸争流。互联网+驾校应坚定信心,坚持追梦,努力在驾培发展史上谱写浓墨重彩的一笔!同时,应与实体驾校同气连枝,,比翼双飞,携手为新常态下驾培业的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!

 

作者简介:张 俊,常州曼特智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(小白乐驾)创始人、董事长,致力于打造互联网O2O智能学车平台。

2019年5月22日 07:15
浏览量:0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