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管理 | 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1月25日召开

首页    资讯中心    新闻中心    行业管理 | 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1月25日召开

1月25日,2022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召开。会议总结2021年交通工作,分析交通发展形势,部署2022年全市交通工作。

2021年,我市交通行业坚持以人为本,坚持慢行优先、公交优先、绿色优先,坚持优化供给、调控需求、强化治理,奋力推进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%;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.58;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,交通运行平稳有序。北京交通实现了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。


2022年, 北京交通将以服务保障冬奥会、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为重点,统筹安全和发展,牢牢把握交通“先行官”定位,当好首都发展开路先锋,构建综合、绿色、安全、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。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.6%,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4%,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1.49%,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.0以内。

 

 

绿色出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

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增至74%

 

2021年,本市坚持慢行优先、公交优先、绿色优先,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,提升公交运营服务水平,优化慢行系统出行品质,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持续提升。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、共享单车骑行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。其中,公共交通客运量53.8亿人次,同比上年增长30.6%;共享单车骑行量9.5亿次,大幅增长37.6%;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%,增长0.9个百分点。
 
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,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。8号线三期北段等9条段城市轨道线路开通,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148公里(含市郊铁路364.7公里)。实施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,1号线与八通线、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营,分别节省换乘时间10分钟和5分钟,并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和网络化运营新突破;推进北新桥、平安里轨道站点一体化改造,完成21个轨道微中心设计方案,站城融合取得新突破;130处便利店、药店等站内便民设施上线运营,丰富了乘客出行体验;“回天地区”5个站点“信用+智慧安检”试点启用,节省乘客排队时间6-8分钟。2021年轨道交通客运量30.8亿人次,同比上年增长34.4%,“地铁运行质量效率国际领先”。
 
地面公交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。持续完善“干普微”三级线网,优化调整151条线路,方便186个居民小区出行;削减重复线路384.6公里,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。升级定制公交服务,高峰日运载达2.3万人次,累计运送乘客1000万人次;在望京等六个区域开拓巡游定制公交,日发480班次。改革公交运行体制,建成53个区域调度中心,完成三级调度向二级调度转变,95%以上常规线路实现区域智能调度,车辆准点率提高25%,调度人员下降40%。三环等重点区域1518块公交电子站牌投入使用。2021年公共电汽车客运量23亿人次,同比上年增长25.8%。
 

慢行系统持续优化提升。推进慢行系统与轨道融合,完成51个重点轨道车站224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。编制出台《慢行系统规划2020-2035年》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》等一系列规划和标准规范。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,建成7个示范区,整治京藏高速辅路慢行廊道,完成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、通行效率提升25%。自行车专用路全年骑行量突破185万辆次,东拓、南展工程有序推进。

 

一批重点项目建成通车

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迈进

 

2021年,继续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,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通车。

京津冀城市群交通高效衔接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西延段、新机场北线高速东延及西延段工程完工,双机场城市交通衔接更加高效,为辐射京津冀空港经济提供重要保障。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加快建设,京哈高铁京承段开通运营,丰台站、朝阳站和城市副中心站3个铁路车站配套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,北京与天津地铁实现一码通乘。

城市副中心交通建设加快推进。建成广渠路东延、武窑桥改建、广渠路公交走廊、环球影城京哈立交和六环立交。推进东六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。新开工建设环球影城北和通马路交通枢纽。提前签署通州与北三县4条规划跨界道路接线协议,开工建设厂通路,完成北三县京津冀一卡通系统改造。北运河(通州段)40公里游船全线通航,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。

京雄交通联系不断完善。良常路南延(G230)主体完工,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进场施工,协同推进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(R1线)和京雄商高铁建设,推进“一卡通”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。

 

协同共治加强交通综合治理

医院、景区等重点区域拥堵得到缓解

 

2021年,依靠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平台,深化“市区联动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、综合治理、共担共治”工作格局,着力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交通热点难点,交通综合治理取得新突破。
 

以静制动缓解交通拥堵,道路停车改革实现全覆盖,累计在1055条道路、施划道路停车位9.28万个;建成全市统一停车资源平台,道路停车位数据与MaaS平台共享,对外提供信息服务。强化共享单车合规投放,重点治理投诉集中区域,车辆合规率提升至95%。建立城市交通综合运行体征监测诊断体系,实现对绿色出行和小汽车出行的综合监测和分析,支撑交通综合协同治理。

实施10处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,治理后交通运行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。
 

医院、景区周边交通治理成效突出。全市二、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非急诊预约就诊,各医院上下午号源比例达1.2:1,有效缓解了患者人流高峰。监测医院周边平均交通指数4.69,下降1.69%。各公园景区按照“限量、预约、错峰”要求,严格落实75%限流措施。

 

2022年

以服务保障冬奥会、冬残奥会为重点

当好首都发展开路先锋

 

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是北京冬奥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, 北京交通将以服务保障冬奥会、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为重点,牢牢把握交通“先行官”定位,当好首都发展开路先锋,着力落实慢行优先、公交优先、绿色优先,优化供给、调控需求、强化治理,构建综合、绿色、安全、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,推动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。

2022年,预计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.6%,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4%,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1.8%,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1.49%,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增加0.1,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.0以内,45分钟通勤出行占比达到56%,交通行业营运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达到25%、碳排放总量下降3%,MaaS平台门到门一体化出行服务占比达到23%,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。
 
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。加快建设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,协调推进京唐城际铁路、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建设,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平谷线建设;丰台火车站建成通车;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及周边芙蓉东路建设。进一步提升路网辐射能力,建成通清路、西太路,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,加快建设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。在国贸至北三县试点运行定制快巴。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。推动鲁、晋、豫、蒙在交通方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。
 

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。加快实施轨道既有线网优化提升行动计划,着力推进轨道交通“四网融合”。一是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,完成5条郊区线提速改造前期研究,启动昌平线、亦庄线改造工程;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,加快推进东北环线建设和副中心线整体提升。二是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,强化网城融合,推进8号线与昌平线跨线运营改造。推动站城融合,推进2号线安定门站出入口增设和八通线通州北苑站出入口改造,推进丽泽商务区等13个轨道微中心规划实施。强化车站增值服务,建设20处站内便民设施。推动20个车站实施“信用+智慧安检”新模式,方便乘客进站乘车。三是强化网络整体运输效能,提高线网瓶颈线段运输能力,推进国贸站换乘通道改造;完成1号线衙门口支线工程;加快霍营(黄土店)综合交通枢纽建设,打造本市首个市郊铁路微中心示范项目。

推进地面公交高质量发展。发挥各自优势,推动公交、轨道融合发展,实现公交、轨道一张网、一张图。补充轨道线路空白区域公交线路,加密轨道线路密度不足区域公交线网,减少与轨道重复线路,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5条。通过移增站等方式缩短轨道车站与周边公交站换乘距离;对具备条件的既有轨道站点进一步完善设施,改善接驳条件。结合客流需求,通过延长运营时间、设置摆站车等方式,与轨道运营时间做好衔接、补充。深化区域智能调度,实现30组60条线路跨线联运,提高车辆使用效率;持续推广定制公交,继续扩展服务场景;完成回龙观停保站建设,推进文旅区西区、福寿岭公交中心站等场站设施建设。

持续提升慢行系统服务品质提升。优化东三环、北四环辅路慢行环境,推进自专路东拓、南展建设,选取雍和宫-国子监等历史文化街区,创建慢行优先街区试点。推进滨水道、园林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联通融合,打造21条“漫步北京”文旅骑行线路,建设20条慢行林荫道,推动清河1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,开放提升西南二环水系28公里滨水道路。在滨水慢行系统和公园中策划并落地一批骑行、马拉松等体育休闲项目,多方式宣传报道,扩大慢行系统影响力,引领绿色出行新时尚。

推动道路更高水平成网。完善骨干路网,支撑城市功能布局,加快推进京哈高速加宽改造、东六环改造、国道230等项目。完善路网结构,畅通道路微循环,建成前青厂街、常营中街等20条以上次支路;推动综合枢纽周边接驳区级道路建设,推进丰草河北路、丰台东路等项目。服务城市副中心发展,推进九德路、厂通路建设等项目;服务回天地区,建设北清路、太平庄中街等项目;服务城南地区,建设通久路、京良路东段等城市主干路。
 
优化交通出行结构。调节出行方式,强化绿色交通吸引力、竞争力,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,宣传培育公众绿色出行理念,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,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。研究制定P+R停车场管理服务提升工作方案,引导市民远端驻车换乘公共交通出行,努力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。调节出行时间,持续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和分时段预约就诊服务,各重点医院预约就诊时间精确到30分钟以内,引导错峰就诊。促进分级就诊的深化实施,缓解大型医院预约诊疗集中的问题,不断改善医院周边交通秩序。优化社会活动预约,针对景点、大型文体赛事等研究总量调控、分时预约的实施措施。调节出行空间,重新规划核心区旅游路线,完成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外迁。加强核心区旅游交通组织与客流疏导,完善旅游观光线设置,探索旅游团预约地面公交和地铁专列服务机制,降低核心区旅游交通密度。
 
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。深化运输结构调整,提升大宗建材物资绿色运输规模,全市货物到发绿色运输比例力争达到10%。深化能源结构调整,加快公交、出租等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度,新增和更新的公交、出租车辆基本为新能源车。加强车辆维修数据采集,进一步提升排放检测超标车辆的维修治理信息反馈率,加强超标车辆治理。
2022年2月11日 14:27
浏览量:0
收藏